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首頁 > 施姓各支始祖
 

 

        施姓起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媯姓,出自王朝時期諸侯國施國,屬於以國名爲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

        夏王朝時期諸侯中有施氏,建施氏國,其故址在今湖北省恩施一帶。

        商湯滅夏桀之後,施氏國亦隨之滅亡,其後,施氏國的公族子孫就以故國名爲姓氏,稱

        施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殷商時期七族之一的施氏,屬於以氏族名稱爲氏。

     據史籍《左傳》記載,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之弟姬康叔受封爲衛侯,分到了“殷民七

        族”即陶氏、施氏、繁氏(邽氏)、錡氏、饑氏、樊氏和終葵氏等。

        殷商施氏,在商王朝時期爲專職制旌旗的工匠,古稱“旌、旗、幟”爲“施”,其族人

        子弟後代即以職業爲氏族稱謂,世代稱施氏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姬姓,爲春秋時期魯惠公之子姬尾生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記載,春秋時期,魯惠公姬弗涅之子中有個姬

         尾生,字施父,史稱施父尾。

         在魯桓公姬軌(姬允)執政時期(公元前711~前694年),姬尾生成爲魯國的大夫。據說,

         姬尾生精通音律,曾視來訪的曹國太子賞樂姿態之變化,斷言其父曹伯將不久於人世,

         後來果然應驗。

         魯桓公深敬姬尾生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後成爲春秋名臣。後傳到其五世孫姬孝叔之 

         時,幹脆以先祖名字爲姓氏,稱少施氏、亦稱施父氏,以示與别的家族不同,後省文簡

         化爲單姓施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施氏正宗。

   施氏族人大多尊奉施父尾爲得姓始祖。

         第四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明朝初期大儒方孝孺同族,屬於避難改姓爲氏。

         方孝孺:公元1357~1402年,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世稱正學先生、緱城先生;

         緱城人(今浙江寧海)。著名明朝大臣、著名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是朱元璋的皇長孫朱允炆的老師。因爲太子朱標死得早,朱元璋就把皇位傳給了

         朱允炆,這就是明建文帝。

         方孝孺師從“開國文臣之首”的翰林學士(正五品)宋濂,曆任陝西漢中府學從九品教授

         (公元1392~1398年),正六品翰林侍講(公元1398~1399年),從五品侍講學士(公元

         1399~1400年),直至按照《周禮》更定官制,將侍講學士和侍讀學士(從五品)合並爲

         文學博士,並升任正五品文學博士(公元1400~1402年)。

         明建文年間(公元1399~1402年),方孝孺擔任了明建文帝的老師,主持京試,推行新

         政。在後來的“靖難之役”期間,拒絕爲篡位的燕王朱棣(明成祖)草擬即位詔書,剛直

        不屈,孤忠赴難,被株十族。

        方孝孺是明建文帝最親近的大臣,他也視建文帝爲知遇之君,忠心不二。明成祖的第一

        謀士姚廣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殺方孝孺,否則“天下讀書的種子就絕了”,明成祖答應了

        他。

        南京陷落後,方孝孺閉門不出,日日爲明建文帝穿喪服啼哭。明成祖派人強迫他來見自

        己,方孝孺則穿着喪服當庭大哭,明成祖反複叫人勸他歸顺,方孝孺不聽,明成祖怒而

        將其下獄。

        後明成祖要擬即位詔書,大家紛紛推薦方孝孺,明成祖遂命人將其從獄中召來。方孝孺

        依舊當眾嚎啕,聲徹殿庭。當時明成祖也頗爲感動,走下殿來跟他說:“先生不要這

        樣,其實我隻是效法周公輔弼周成王來了。”

   方孝孺反問:“成王安在?”

   明成祖答:“已自焚。”

   方孝孺又問:“何不立成王之子?”

    明成祖道:“國賴長君。”

   方孝孺說:“何不立成王之弟?”

      明成祖頓住了,之後道:“此朕家事!”並讓人把筆給方孝孺,說:“此事非先生不

         可!”

         方孝孺執筆,奮筆疾書“燕贼篡位”四個大字,之後擲筆於地,且哭且罵:“死即死

         耳,詔不可草!”

    明成祖大怒說:“汝不顧九族乎?”

    方孝孺憤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罵聲益厲。

    明成祖氣急敗壞,恨其嘴硬,叫人將方孝孺的嘴角割開,撕至耳根。方孝孺血涕縱横,

         仍噴血痛罵不止!

    明成祖厲聲道:“汝焉能遽死,當滅十族!”之後明成祖一面將方孝孺關至獄中,一面

         蒐捕其家屬,逮解至京,當其面一一殺戮。

    方孝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其胞弟方孝友臨刑時,方孝孺淚如雨下,而方孝友卻從容

         吟詩:“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依舊回家山。”方

         孝孺亦當場作絕命詩一首:“天將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賁兮

         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乎哀哉兮庶不我尤。”

       最終,明成祖就在方氏九族之上又加一族,連他的學生朋友也因此而受牽連,這就是亙

          古未有的“滅十族”。

     方孝孺一案,總計有八百七十三人全部被凌遲處死!入獄及充軍流放者達數千。

     方孝孺一介書生,手無束雞之力,卻面對專制君主的屠刀視死如歸,抗節不屈,這可謂

          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後人的無限敬仰和讚頌。就其個人氣節來看,歷史上實在不多見,

          這正應了中國人的一句話:“士爲知己者死!”

     方孝孺死後,其門人德慶侯、廖永忠之孫庸、銘等人撿其遺骸,葬於聚寶門山上,死於

          寧海縣城之方氏族人,由方孝孺的義子馬子同收其殘骸,皆投於一口古井中,後稱該井

          爲“義井”。

     據史籍《姓氏詞典》記載:方氏系爲改姓。明朝大儒方孝孺被明成祖朱棣殺害後,其同

          姓族人紛紛外逃,以避株連,因而有改稱施氏者。“施”字,拆開爲“方人也”,因而

          也有爲方氏者。

     古代殘酷的“連誅滅族”中,最殘酷的就是“滅十族”,其十族爲:誅父族四、母族

          三、妻族二、加友一族。

父族四即

姑之子(姑家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甥、甥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兒子)。

母族三即

母之父(外祖父之嫡族)、母之母(外祖母之嫡族)、從母子(娘舅之嫡族)。

      妻族二即

           嶽父之嫡族、嶽母之嫡族。

      加友一族

           即第十族,指方孝孺的所有門生、弟子、師尊、朋友等。

           第五個淵源

源於赫哲族,出自明、清時期赫哲族富勒哈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赫哲族富勒哈氏,亦稱富爾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赫哲語爲“布

施”之義,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Fulha Hala,

漢義“楊樹”。

赫哲族、滿族富勒哈氏,在清朝晚期以後多冠漢姓爲施氏、楊氏、付氏、傅氏、富氏

等。

           第六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朝時期蒙古族艾耀施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艾耀施氏,世居科爾沁(今吉林松源)。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AiyosHala。

蒙古族、滿族艾耀施氏,在清末民國初期,多冠漢姓爲施氏、艾氏、石氏者。

           第七個淵源

           源於白族,出自明朝時期白族施氏族,屬於以圖騰信仰漢化爲氏。

雲南省大理地區的白族中,有世代以海螺爲氏族圖騰的部落,元朝中期即以海螺圖形取

近似的漢字“施”爲姓氏,稱施氏。到明、清兩朝時期,雲南土司即爲該氏族。

           第八個淵源

           出自其他各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京族彝族苗族羌族傣族怒族納西族傈僳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施氏族

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

運動中,流改爲漢姓施氏,世代相傳至今。

 

施姓各支始祖

           施 伯

           魯惠公之孫,施殳之子,荘公時爲大夫盡忠親諫名顯於時。

           施 宿

           字武子,宋紹熙年進士,寧宗慶元間在餘姚金華塘捍海三江定海止又燭溪湖塘建築賢

           亭招寶坃於公署郡縣父老載道懇留,因居姚趙氏封慕人葬游原山塢元時,敕封捍誨侯

           後改封郡王世食廟祀又祀名宦有傅子孫繁衍明及大清朝有科甲誠者以爲積累功德報之

           雲。

           施 父

周公封魯伯禽位傅十二世至惠公生三子,長隱公息姑次桓公軌少施父尾生事桓公爲上大

夫,食采於邑因施父之。

 

 

 
| 首頁 | 最新消息 | 宗親刊物 | 祖先祈福 | 活動花絮 | 文件下載 | 聯絡我們 | 生活小品 | 網站連結 |
Copyright © 2011 台中施姓宗親會